请选择杂志

close
我国中西医结合60年回想

    中西医结合事业最早应追溯到毛泽东主席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指示,他最重要的两句话给我影响最为深刻。195312月他对当时卫生部领导讲到:“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还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后面这句话后来在1959125日《人民日报》社论上正式发表。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两段话。当然还有一系列指示,包括建立中医研究院、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等等。

    195512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后来改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之后又改名中国中医科学院。195512月成立时,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在西苑医院原址举办由卫生部主办的全国性的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这个班到1958年结业。徐运北(当年的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部长为李德全)给毛主席写了学习班结业报告,毛主席在报告中批示了一段话:“尚昆同志,此件很好。……即今后举办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 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还有最为重要的一句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但是现在看起来,没有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办,西医学习中医班没有认真地继续办下去,我想这个跟管理部门有关系。

    西医学习中医班在毛主席发出号召以后,当年全国有很多地方办了。当时全国有影响的医生,包括张孝骞、吴英恺、林巧稚等等,都以不同方式地参加了学习。林巧稚大夫向西苑医院妇科钱伯煊大夫学习中医学知识,吴英恺院士向蒲辅周大夫学习中医治疗食道癌临床经验,中医学很受西医的重视。当然,那个时候我遵从领导安排也拜师学习了。传承很重要,道不尽的师生情。我当时才二十四、五岁,和郭士魁大夫一起拜冉老(冉雪峰)为师。后来还号召“一徒多师”制,领导安排我同时拜蒲辅周、岳美中为师学习中医。学习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引我进入中医药宝库的大门、中西医结合的大门。

    1981年,我们国家举行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大会(由国务院组织召开)。大会上提到,中国有三种医生,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种医生,代表我国医疗队伍的三驾马车。我这里画了三匹马,西医是壮马,中医是老马,中西医结合是小马,小马需要扶植。

    几十年来,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还是取得不小成绩的。屠呦呦的业绩,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高奏凯歌。2015年底,瑞典国王向屠呦呦教授颁发诺奖证书。屠呦呦是第三批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员,学了两年半。如果她不懂得中医的话,她不可能注意与理解好《肘后备急方》里那句有关青蒿治疟的论述。所以说西医学习中医的提倡对屠呦呦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是起了作用的。我这里展示《北京周报》(英文版)刊载的一篇报道,那张照片是卫计委座谈会上屠呦呦十分高兴与我见面交谈的照片,文题是“The Power of Integration”(结合的力量),我们见面都很高兴,那个报道的题目起得很好。如果说得更为明确的话,应该是“结合的威力”。

    屠呦呦成绩的取得,有几个要素,一是政治因素的催生。当时越南与美国交战,疟疾比较严重,要求中国帮助,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当年的523日作出批示,遂有“523小组”的成立,那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二是与举国体制有关系。3 000多位工作人员和几百位科研人员来参与;而且研究人员坚守工作,一直坚持下来。第三,中医药宝库的启示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屠呦呦是药物化学家,是西医学习过中医的专家,可以说她的成功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屠呦呦在获奖讲演时有几句话说的很好。她说,这是集体发掘中药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中间也提到“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她在这之前还讲过一些话,“中医药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成果”,“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还有一段话是讲“结合”的,“通过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很欣赏她的见解。

    屠呦呦进行了191次实验,其中190次实验失败,所以她的科学态度、坚持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同志最近讲过,我们做科研工作要坚持,所有的工作都要坚持,坚持才能够实现中国梦。

    屠呦呦在诺奖颁奖会讲演时,展示了这一张照片,摄于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内外科学家在北京友谊宾馆开会时的一张照片,不知道大家能否看清楚,第二排左四就是屠呦呦,左二就是我老伴陈维养,她当年是科研处处长,中间这个是季钟朴教授,中医研究院院长,也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他当时主管这件事。这里还有很多著名的专家。这张照片是很宝贵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发来贺信中和其他的讲话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四句话,“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这几句话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是有指导作用的。我们一定要铭记这几句话。我希望我们中西医结合的路将来会走得更好。

    屠呦呦在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之间,在  Nature·Medicine(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过文章,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中西医结合的一些其他成果,包括我们关于冠心病介入后中西医结合多中心治疗效果的文章。那都是全国同道努力所取得的进展。

    今年5月份,我到广东开会,邓铁涛教授100岁生日时,在邓老家坐在一起聊天。说到屠呦呦取得的成绩,他非常高兴。他说,“屠呦呦的成就,的的确确说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接着他还说“你的方向是对的”。

    这次屠呦呦教授获奖对我们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和激励。当然,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成果,包括:三氧化二砷,是张亭栋教授、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等共同的工作。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成绩还有很多,包括吕爱平教授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的研究、陈香美院士肾脏病的研究、吴咸中院士研究的急腹症、王今达教授“菌毒并治”的研究、尚天裕教授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研究、沈自尹院士肾本质的研究,韩济生院士针刺原理的研究,孙燕院士扶正治疗肿瘤的研究,以及有关中药新药的循证医学研究等,都是中西医结合的很好的进展。

    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从1978年开始,当时就把中西医结合学科列为一级学科。我想现在应该不会变了。1981年,中国科协批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这是1981年筹备会时的照片。成立时,季钟朴教授是第一任会长,我当年兼任第一任秘书长。1982年在上海成立了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到现在也30多年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一共开了4次,我担任了一、二、三届大会主席(199720022007年),第四届是吴咸中院士担任大会主席。第三届大会在广州召开,当年FDA政策研究室主任Dr. Robert Temple在大会上做了报告,他说“面对疾病,东西方在同一条船上”。我想,东西方医学应该相互补充、包容、互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于19817月创刊,在学会成立以前就办了,当时叫《中西医结合杂志》,后来改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是1995年创办的,跟Springer合作,居国际同类刊物前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在座的有不少专家在这里发表过文章的,也有不少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在这里发表,应该说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很多领导支持我们的工作,先后给《中西医结合杂志》鼓励题词的有邓颖超、习仲勋、聂荣臻、李先念、彭真等,都很明确地提出“中西医结合为人民服务”,“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独特的优势”等。

    吴阶平院士也很热心支持中西医结合事业。第一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是吴阶平院士宣布开幕的,第二届是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宣布开幕的,第三届是由广东省省长宣布大会开幕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陈竺院士和韩启德院士分别说过一段对我们大家很有启迪意义的话。陈竺院士说,“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韩启德院士说,“发展中医,并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

    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分现实,最近讨论“国家十三五规划”时,也提出了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现代产业基础及研发能力等方面问题,特别是要提高慢性病及急性传染病的临床疗效问题。我们要擦亮传统文明的底色,传承创新发展。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疗效为先、创新驱动、规范设计、基础临床互动”,“原创性、系统性、互联网++互联网;医学文化++医学文化”;拿出更大的勇气与智慧,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宽容和多元模式,各种模式都要允许发展。不要打没有实际意义的口水战,不要争名夺利,要有“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很重要,中西医结合界要为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清风明月,逝者已矣,光辉依旧”,有很多已故的中西医结合界医学科学家,我很怀念他们,如季钟朴教授、邝安堃教授、祝谌予教授、周金黄教授、尚天裕教授、张之南教授、岳美中教授、姜春华教授、刘耕陶院士、王宝恩教授、廖家桢教授、王金达教授等等,他们都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建会时的会长、副会长或顾问。还有很多人,我也很怀念他们。我们应该把中西医结合事业继续发展下去。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接着赶一程。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37卷2017年第2期

DOI:10.7661/CJIM.2017.0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