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下载专区
排行榜
友情链接
扫描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本文来源: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2022,42(3):287-29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病理基础。自2017年《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发布以来,为规范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动AS治疗水平提供了依据。但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有新的进展,本共识修订在文献回顾分析和 Delphi 法专家咨询问卷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制订,主要包括成年人AS的诊断和中西医防治,供广大中医、西医师临床参考使用。

 

1  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西医对AS病因的认识    

AS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AS发生和进展。

1.2  西医发病机制   

AS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1.3  中医学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AS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其发生、发展与五脏六腑相关。AS病因多为先天禀赋、老龄、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导致气血阴阳之本虚不足,形成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热毒等病理因素。痰、湿、瘀、热、毒等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邪气阻滞脉络,胶着脉管,结聚成块,聚而不散,久病入络,脉络瘀塞,络息成积,最终导致脉络癥积,使气血阴阳更虚,加重脉络受损,促进AS进程。

 

2  临床表现及西医诊断

2. 1  临床表现    

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能涉及多条血管。早期可无临床表现,当血管狭窄时,可产生器官缺血的症状,根据涉及的血管范围,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2.2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本病早期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X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扩张性病变应首先考虑本病。

2.3  中医诊断    

根据临床上出现的主要症状,可诊断为“眩晕” “头痛” “痴呆” “中风” “胸痹” “真心痛” “脉痹” “脉积”。主要证型有:痰瘀互结、痰热互结、气阴两虚、气滞血瘀。临床上此4种证型可单独出现,也可兼夹出现。气虚者可夹痰,也可夹瘀。阴虚者可夹热,或夹瘀,气滞可夹痰。

 

3  AS治疗

3.1  西医药物治疗  

包括(1)调节血脂治疗;(2)抗血小板治疗;3)抗凝和溶栓治疗;(4)扩血管治疗;(5)抗氧化治疗;(6)抗炎治疗。

3.2不同主要部位的AS的诊疗  

主要有(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3)肾动脉粥样硬化;4)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3.3  中医辨证论治

包括中药复方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针灸等。以上治疗措施均须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方用药或针灸取穴等治疗。

3.3.1  AS中药复方治疗  

按君臣佐使为组方原则,用传统中药所组成的复方汤剂(包括煎煮或免煎剂)。目前中药复方多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证结合、扶正祛邪、痰瘀同治、心脑同治、标本兼治等原则。对于药物的具体用量,可根据药典常规剂量以及不同的区域、不同人群、不同体质、医者经验等选择剂量。证型如下:(1)痰瘀互结证2)痰热互结证;(3)气阴两虚证;4)气滞血瘀证

3.3.2  AS 中成药治疗  见下表

AS 中成药治疗推荐表:

3.3.3  AS中药注射剂治疗  见下表

AS中药注射剂治疗推荐表:

 

 

3.3.4  针灸等其他治疗  

 

4  预防

4.1中医方面  

治未病的手段主要在调摄情志,平心静气,志闲少欲,规律起居,均衡饮食,荤素搭配。合理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规律的运动锻炼对改善血压、血脂、降低血糖、降低肥胖、缓解机体炎性反应有积极作用。

4.2 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1)合理膳食;(2)运动指导;(3)控制烟酒;(4)控制易患因素。

 

下载全文